2023年发布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要建设以节能宜机为主的现代种植业,推进现代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建设。在设施农业传统优势产区开展老旧劣质设施改造提升,在设施农业重点区域整县实施现代设施农业改造提升项目,完成改造提升200 万亩,其中日光温室改造100万亩、塑料棚改造100万亩。按照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加快老旧设施宜机化改造,示范推广适宜机械化生产的标准化温室,推广高效移栽与采收、环境自动调控、水肥一体化智能控制和作物生长信息监测等技术装备,推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提高设施规模化、机械化和智能化水平。”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蔬菜应急保供基地建设,实施大中城市周边现代设施农业更新工程。在主管部门的推动下,设施农业改造提升项目纳入‘两新’政策支持范围,将超长期国债设备更新项目支持范围进一步扩展至设施农业等领域。”为指导各地开展设施农业更新和改造提升工作,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总站制定了《老旧低效设施蔬菜基地改造提升技术指导意见(试行)》,对黄淮海和环渤海、西北、南方三类片区的设施改造提出了具体的技术建议。与此同时,各地原有的扶持政策继续保持甚至进一步加大,使设施农业更新改造的后盾更为坚实。

设施农业更新、改造、提升,对象多样,条件复杂,地域广泛,投资不菲。要确保节约资金,少花钱多办事,取得最大的提升效果,也相当不易。在此,针对设施种植业的温室大棚改造提升任务,从更新决策和经营管理角度,结合设施农业工程装备和种植技术现状,对设施种植集中连片的,或者是以企业为主体经营的规模化设施更新改造提升项目的实施,提几点建议。

一、以重新定位的思想进行系统筹划

每个种植基地,每个种植企业,都要选择自己所在的产业链,确定自身在这个产业链中的具体环节和点位。比如,你先要选择是种花卉还是蔬菜,还是水果或者其他,其次,你要选择种植的具体品类,还要选择是种植种苗,还是种植商品果实。产业集聚区,要选择是否增设加工等二产;城市周边,还要选择是否延伸研学农旅等三产。这一系列的选择,几乎注定了日后一段时期的盈利能力和经营效果如何。另一方面,这些选择会影响到温室大棚设施本身,以及设施内的各种配套设备。因此,这是每一个种植基地和种植企业最重要的选择,也可称之为定位。很多老旧设施是二十多年前甚至更早建设的,历经二三十年,社会经济和产业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论建设之初是否认真考虑过定位问题,值此更新改造之际,确实是进行重新定位、定位转型的良机。因此,以重新定位的思想,对更新改造问题进行系统筹划,才能做到登高而望远,避免头痛医头和目标不正确的修补。

图片

二、条件好的设施应优先用于种苗生产

一般来说,集中发展片区和企业为主体的基地,设施条件标准化程度往往更高,改造后的条件往往更好。在当前大多数设施种植产品价格竞争激烈、收益水平下降、种植经营风险偏高的情况下,条件好的设施,企业化的主体,优先考虑转型从事种苗种植,是当下的好选择。另一方面,从产业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种苗是当前唯一可算作总体短缺的设施种植商品。立足全国,除地域和季节带来的结构性问题外,设施种植各个品类均不短缺,供过于求的很多。虽然也有少量新宠品类上升迅猛,表面看供不应求,但立足我国庞大的产业基础,迅猛上升往往也会快速改变。种苗却不同。以需求最为庞大的蔬菜种苗为例,全国至今仍然存在75%的商品种苗产能缺口,对蔬菜种植提质增效构成了很大制约。市场全局性的供需关系,是蔬菜种苗种植效益好于成品菜种植环节的底气。不仅是蔬菜种苗,西甜瓜、草莓、花卉、中草药,均如此。

三、优先补齐环境调节设备和自动控制短板

温室大棚存在的根本目的,是尽力创造出与植物需求最适宜的好环境,光好,温好,湿好,气好,水肥营养供应好。老旧设施普遍存在调节手段不齐全,调节依赖手动的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技术进步,各类设施的环境调节方式和效能都有很大改变和提高,多了很多措施和设备。通过传感器和控制器结合,自动控制早已不是难题。因此在更新时,应把补齐环境调节设备并配置自动控制放在优先位置,如,没有对流通风的打通对流,没有补光的适当增加补光,等等。对于日光温室和大棚,可更多地采用简易的甚至是单因子决策的自动控制器,成本低且使用便利。对于连栋温室,无论是薄膜还是其他材料的,则可以以集成控制器为主。

四、建设场区内全域无障碍物流通道

自动化是智能化的前提,机械化是自动化的前提,宜机化则是机械化的前提。经多年提倡,宜机化已深入人心。但我们常常把宜机化看成温室大棚室内的宜机化,对温室外、场区内各个空间之间的联通重视不够。这一问题在粗放式地头销售中对效率和劳动力成本没有影响,但在需要商品化处理、进行严格认证和管理的场区里,影响就比较大了,会造成物料输送在场区内不畅或往复,增加人力依赖。另外,在AGV技术已臻成熟的今天,场区路径经过优化后,采用AGV解决各种物料的输送任务,不仅节省劳动力,还可确保工作处理节奏和效率,是未来的方向,可提前布局。

五、精心建设水肥首部和循环利用设施

本次更新改造,城市周边是重点。而城市周边,往往水资源较缺,或是水质一般。很多老基地都没有配置水处理净化设备,很多无土栽培的基地,没有肥水循环利用设施。水处理设备缺乏,使用pH、EC过高或过低的水进行灌溉,带来的减产降质问题还是相当显著的。根据对北京市种苗基地调研的情况,水质差导致苗期延长、成本增加、壮苗率低,每年由此带来的综合损失达基地净收益的10%以上。因此,更新改造时高度重视水肥首部建设,尽可能配置上使用成本相对较低、水质提升效果比较明显的设备。有条件时,配置施肥机,可进一步节省劳动力成本,节省粗放配肥的浪费,提高精准性,保障种植效果。使用槽式无土栽培等种植方式时,肥水浓度高,用量大,应该回收再利用,否则既造成排放污染,又造成了资源浪费。更重要的是,随着环境约束和要求提高,不远的将来,循环利用肥水很可能成为刚性要求。利用更新改造机会以期一劳永逸为佳。

六、部署有用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数字时代,数字化是有效提高管理水平,特别是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和精准决策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数字化又很玄,时常让人觉得这也是,那也是,但又没有用处。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基地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大看板,把几台电脑上的界面信息拼在一起,很壮观,但没用。生产一线的人员,无论是技术负责人,还是农民,都用不上。这种情况很普遍。另一方面要看到,数字化确实是有用的,而且用处很大,对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来说,是四两拨千斤的要素。几十年前,西方管理界就流行这样一句话:一切皆可量化。现在可以说,一切皆可数字化。对种植基地来说,做到管理全程数字化,是现实的,也是建设投入和使用收获比最高的一项举措。但要注意的是,管理全程数字化,并非全部扫码化和自动采集化,而是根据生产习惯、物料形态、经济效果综合决定,采用自动采集和人工辅助收集录入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全口径数字化采集,就可实现更精细的管理和更有前瞻性的决策。

设施农业更新改造提升是各级政府扶持设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我国设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台阶,是设施农业各方面从业者的重要机遇。经历越来越广泛的更新后,我国设施种植的水平和效益必将得到全面提升。华农集群依托三十年设施农业经验,耐心、细心、负责任地为更新改造工作服务,不懈诠释“用精良温室装备,建盈利园艺工厂”。